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3章江东的困局





  (213)

  因为倭寇再次来犯,孙赫武率领江东大军再次抗倭去了,江南又再次度过了危机,得己存活。

  李信志与陶然儿仍旧幽禁在立春宫,不能参与江南的所有政事。

  李信海与江南其它李家兄弟在前朝议事,对于江南的未来,他们现在也变得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有人提议之前两次与江东的对战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战略上江南比不上江东,孙赫武是闻名天下的战神,论到武勇和谋略天下第一,如果江南在第三次战争中,想反败为胜的话,只能请陶然儿出山做军师。

  听到这个提议,李信海纠结了,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孙赫武的对手,自己常年在海上作战,而且都是小规模的战争,对于这种陆地上这种大规模的攻城掠地战,他全无经验,李信隐在长安守了几十年的城池,经验也不多,至于小七,刚刚出来行军打仗,更是没有经验,所以他们不是孙赫武的对手,但是,陶然儿就不同了,她普经率领江南大军去北征,她也曾经率领王家大军去东征,她作战经验丰富,她曾经以天下第一女军师的称号闻名天下,她的谋略天下无敌,她在长安的时候,也曾经以长公主的身份平定了末朝各个城池发生的暴乱。

  时间已经是暮春初夏了,热热的南风天天吹着,每个人都在出汗,都在春困与焦虑当中。

  然而,李信海内心沉重,他们几兄弟现在将大哥大嫂幽禁在立春宫,他又曾经几次拿着刀要杀了陶然儿,在陶然儿的心中,他早就是大恶人了,他请陶然儿出山作军师,她会答应吗?

  另外,李信海曾经怀疑陶然儿是江东的奸细,虽然几次证明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但是陶然儿对他已经全无信任和好感,因为对他的仇恨,她很有可能,在当军师的时候,设计帮助江东,让江南更快地走向败局。

  此外,大哥和大嫂一个鼻孔出气,他们两个人都主张不要开战,江南向江东称臣的,所以请陶然儿作军师,其实非常不妥。

  总之一句话,李信海羡慕陶然儿作为军师的才华,想拿来为己所用,但是因为陶然儿与他有过深的仇怨,再加上李信志和陶然儿一直站在他的对立面,主张江南向江东称臣,所以陶然儿作为江南的军师,并不一定会帮着江南,也许会加速江南的灭亡。

  因此,对于江南朝臣的建议,李信海的内心一直纠结着,迟疑着。他一直在痛苦地为难着,长时间地在内心思考着,没有对陶然儿提起。因为此时此刻,江东的孙赫武忙于率领大军在东部的海域抗倭,他还没有时间来对付江南,因此,他现在有时间思考应对江东的计策。

  到底要不要请陶然儿出山呢?是相信她,还是防范着她?

  李信海的内心如同春风的柳絮,乱纷纷的,拿不定主意。

  随着暖春的到来,江南的瘟疫开始大面积流行,有百姓大批量地死亡,李信海无奈之下,只好叫百姓多生孩子,江南又诞生了许多小孩,但有不好的言论在流传,据说今年春天诞生的孩子,是去年死去的战士的幽魂,他们急着投胎,把上辈子没有活完的阳寿努力活完,所以今天春天诞生的孩子肯定不会活得长久。

  李信海叫手下去江南的领地打听民声,就听到了这个,他的脸色很难看,这样的传言在江南境内流传得到处都是,只能说明百姓是很反战的。

  战争的伤害不只是在开战的时候,有流血死亡,在战后,也需要许多年来修复。

  然而,李信海仍然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请陶然儿出山作军师。

  因此,李信志和陶然儿仍然幽居在立春宫。

  不过江南家臣的建议,让李信海意识到陶然儿的重要性,也许有一天,江南真的需要陶然儿,如是没有陶然儿,江南多半会灭亡,江东攻打江南,江南运气好,有两次,因为倭寇的入侵。得己逃过一命,可是一个人也罢,一个国家也罢,不可能永远运气那么好,所以——

  李信海基于这个想法,对大哥李信志和大嫂陶然儿的态度改变了许多,不但每个月立春宫的吃穿用度翻了一倍,每个月准时叫宫女太监送到立春宫来,另外,他知道王湘竹刑宝绫和陶然儿是从小的姐妹。因此,与李信隐商量了之后,为了以后请大嫂出山帮助江南是她能答应,两个男人便要求自己的女人,时不时地带着孩子结伴去立春宫看望陶然儿。

  立春宫突然间热闹起来,几个女人坐在那里喝茶聊天,大大小小几个孩子在那里跑来跑去的玩耍。

  看着王湘竹和刑宝绫时不时地出入立春宫,虽然她和李信志仍然不能出去,但是看上去,立春宫好像恢复了自由似的。

  对于这些变化,聪明的陶然儿自然看在眼里,她不知道李信海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不说,她便不问

  王湘竹抱着她的儿子,刑宝绫抱着她的儿子,她抱着她的丫头,三个女人,三个孩子,再加上小米粒带着三个小孩玩,三个女人坐在一处,阳光下的花园里,吹着暖风,晒着太阳,看看花草树木,喝喝茶吃吃点心闲话家常,也好过从前与李信志两个人幽禁在立春宫的日子。

  家里变得热闹起来,陶然儿很高兴这种变化。她知道李信海城府极深,之所以做出这种改变,肯定是出于某种目的,他不说,那么,她就耐心地等待吧。

  蝴蝶在立春宫的花园里飞来飞去,蜜蜂嗡嗡地营造着蜂房,几个小孩蹲在草丛里,看蚂蚁搬运大青虫。

  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美好,那么安静。

  另外,为了测试一个自己内心的猜测没有错,有一次,陶然儿尝试着走出立春宫,守在立春宫门口的侍卫拦着她,陶然儿便说在立春宫呆久了,人难受,想出去走一走,侍卫却摇头不答应,不管陶然儿说几遍,也无济于事。

  陶然儿只能退回到立春宫,知道她与李信志想从立春宫逃出去,多半是不太可能的。

  李信海因为某种原因,对她和信志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他仍然不信任他们,打算继续长时间将他们幽禁在立春宫,当他的傀儡。

  陶然儿想不出其中的原因,只好不再去想了,每天与刑宝绫和王湘竹聊着家常,她想静观其变。

  至于她的姐妹淘呢,对于江南李家几兄弟突然的决裂生恶,王湘竹和刑宝绫也很不好意思,她们偷偷地向陶然儿和李信志致歉,但是她们也爱莫能助,陶然儿知道她们的为难,事情确实也与她们无关,所以笑呵呵的并不曾怪责她们。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然后酷热的夏天也要过去了,窗前的石榴树从生叶子,到开花,再到结果,然后果实成熟,已经秋天了。

  有一天,负责替陶然儿打听消息的侍女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告诉陶然儿,这一次孙赫武有难了!

  陶然儿的心沉了一沉,静静地看着侍女。

  侍女结结巴巴地告诉她:“娘娘,听,听说,江东的孙,孙赫武,这一次,不是倭寇的对手,倭寇不但没有退回到海上去,反倒是又进了一步,他们现在快到江东的中部城池了,他们烧房子,奸女人,杀小孩,无恶不作,孙赫武现在是不是倭寇的对手。“

  什么?

  陶然儿只觉得头顶响了一声焦雷,孙赫武抗倭的战争要失败了?他会怎么办?江南会不会这个时候对江东动手?李信海会不会落井下石,向江东出兵?

  她读过史书,清楚得记得丰臣秀吉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得了一个儿子,意气风发,雄心壮志,为了儿子要打下万年基业,所以再次来攻打大明国。

  看来,这一次,就是史书说的丰臣秀吉为了儿子攻打大明国的那一次了,这一次,倭寇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打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