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4章





  第21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白登山之围之后,汉朝无奈只能提出了耻辱的和亲政策,也是被迫之下的形势之举。

  这种耻辱的和亲政策,耻辱在哪里?

  很多人以为和亲,就是单纯嫁出去被冠以公主之名的宫女,把和亲界定为舍一人而安大局。

  所以对此的议论才会分成两派:一方确实看见了这些女子的血泪,觉得“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极尽辛辣,甚至于偏激者觉得汉初这几位皇帝不过是懦弱而已。

  而另一方看见了汉初的艰难,不乏哀怜地为汉初辩护,觉得这是无奈的必要的牺牲,汉初确实没有能够与匈奴反抗的力量。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在此我不多做评价,我只想对和亲的实质在此做出更进一步的阐明。

  ——汉朝同匈奴的和亲,主要是通过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它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建立在双方统治阶级的利害关系之上。

  它的初衷是以长久的时间,用军兵以外的方法,逐渐臣服匈奴——“以计久远,子孙为臣,兵可无战以渐臣”。

  但事实证明的是,没办法用武力在正面战场上所赢得的尊重,通过邪门歪道也是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和亲的实质,其实是一种带有强烈而浓重的政治军事意图的纳贡:随着汉朝“公主”而去的,更为匈奴人所看重觊觎的,哪里是这薄命的红颜呢?

  是中原源源不断的物资,是匈奴人完全没办法自给的谷物、丝织品、酒桑、铜铁制器件等等,这些战略性的必需品啊!

  这才是真正的耻辱啊!这才是隐藏在美人的背后,汉朝人为之咬牙切齿近百年,觉得汉匈血海深仇虽十世犹可报也的真谛——连孝文皇帝给匈奴单于的外交国书,都要开头口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称臣纳贡,你以为他们是完颜臣构吗?

  这是强汉啊!是奉行着彻头彻尾的大复仇主义,为了复仇当场杀人都能为人称颂的,民风彪悍的强汉啊!】

  “锵”的一声,在偌大的军营里缓缓萦绕着,盘旋着落入了每个人的脑海,配合着天幕一句句直白而痛心疾首的话语,仿若是什么雷鸣在耳畔炸响,又仿佛是什么警钟在脑中余韵不歇。

  这是刘邦失神之中弹击剑刃发出的响声,而或许亦能反映出所有人心下此时的波澜跌宕吧。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这是将军们咬紧后牙的羞愧,攥紧的拳头,压抑的怒火自肺腑直冲上头脑。

  “源源不断的物资”“战略性的必需品”?

  ——这是文臣们深呼吸着的心痛,阴沉的脸色,滴血的心酸自咽喉直坠入胃部。

  “敬问”“称臣纳贡”?

  ——这是刘邦头晕目眩,茫然失神,被过大的冲击影响到完全没办法思考的空白。

  沉默的底下,实际上是满腔压抑的义愤填膺,是被这过于庞大而无所预料的耻辱压在了头顶之上,骄傲被摧折,自尊被刺痛的苦楚。

  没有人能开口说得出话,所有人傻愣愣地望着天幕。

  —

  刘恒同样捏紧了手,稍薄的指甲刺痛了手指的皮肤,掐紫掐青的痕迹,在白皙的手上一片触目惊心。

  这确实是耻辱,而刘恒……他不确定自己能否洗刷这份耻辱。

  多羞愧啊,多狼狈啊!

  这个足够坚韧,心性足够坚强的皇帝没有掩面而泣,他也不觉得自己配得上掩面而泣。

  骂得好吗?后世人明明骂得好啊!

  他们这样不是懦弱又是什么呢?边境的百姓在哭泣啊,流水般送往匈奴的财物,哪一份的身上,不是沾满了百姓的血汗?

  ——后世人可以为他们叹息,但作为没能亲手复仇的人物,他们自己怎么能觍着脸为自己开脱呢?!

  刘启沉默着,早在天幕开始讲匈奴之时,他就自然地从父亲的怀抱中挣脱了下来,此时安分地跪坐在一旁,没有去打扰刘恒一人的痛苦。

  他仰着脸看着光幕,心里回想的是未来两个儿子可以作为对比的脸。

  他突然又一层理解了未来的自己。

  他不想对匈奴卑躬屈膝,他不想对匈奴称臣纳贡。他想要雪耻,想要让汉朝成为比匈奴更为强悍与不朽的存在。

  所以他不可能把帝国交给刘荣,交给一个平庸的,肉眼可见不可能对匈奴发起反攻,只会继续安分地求和的人。

  他需要的是一个同样骄傲到桀骜不驯,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驱除胡虏,将汉朝的威名彻彻底底地压制在匈奴的头上,哪怕手段接近狂暴与疯狂,也要这样去做的继承人。

  ——这个人必须是刘彻。

  【所以,在汉初表面稳定的和亲政策之下,是几代统治者难以甘心,坐立难安,咬牙切齿也想要雪耻的暗流涌动。

  高帝高后的手上,汉朝还是无力反抗匈奴。那就只能忍辱负重,吕雉那样的人物,被冒顿单于来信调戏,都只能忍下气性,说自己年老色衰,不堪相配。】

  樊哙整个人已经快爆炸了:刘邦是他大哥,结果大哥被侮辱了。吕雉不仅是他大嫂,还是他老婆的姐姐,竟然被北方的匈奴人调戏羞辱——!

  樊哙:这口气能忍下去我就不是个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