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1章





  可这三大营就是真真正正从朱棣手上产生的了。

  而朱棣此时却没感觉到老爹的迁怒,他满脑子都放在三大营内部的结构上:

  神机营?为什么神机营会最出名?

  后世人难道觉得火铳火炮这些的武器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吗?

  他这边低着头思索,那边朱元璋也不多跟他客气:其实是实在憋了太多的火气了,想压制一下都困难。

  “老四!”

  一声虎啸龙吟般的气势,洪武皇帝怒目圆睁便是一记老拳——他还是手下留了情,好歹提前喊出声来让老四能够先跑。

  于是朱棣听着声就一阵头皮发麻,原本的思路是进行不下去了,干脆麻溜得头也不抬,转身便跑开了原来的位置。

  “爹您又怎么了!”

  “问我怎么了?你未来设那三大营的时候,怎么就不多为子孙后代考虑考虑呢!”

  ——这还能怪上我?

  能征善战的燕王一时无语,因为自己太强了所以没考虑到菜鸡该如何操作也是他该背的锅?

  行吧……老爹应该只是受不了了,跟他追追打打好发泄一下。

  孝顺的燕王闭上了嘴,没有反驳,直接和亲爹玩起了绕圈圈的追逐战。

  【而等到土木堡之变之后,这个问题其实也就不成问题了。

  毕竟三大营的精锐都被消灭得差不多了,没有人还哪来什么问题啊。

  在机动部队接近损失殆尽,而瓦剌兵锋逼近京城的时候,于谦临危受命被景泰任命为兵部尚书,走马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补充兵员。

  于是先是从全国进行征兵,补充完三大营之后,又从中挑选出精锐部队组建团营。

  为了战时指挥通畅,团营内部构建起的是一种纵向联系的上下级关系:以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下设三总兵(由原先三大营的武臣中各自推举一人),每团再下设都指挥使等职官。

  所有的职官听命于提督,由提督调度,再加之以内臣监督,其指挥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而这正是团营制的雏形。】

  “这……”

  朱元璋知道了那时人口中未能如祖宗之旧的意思是什么了:老朱早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就定下过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共掌兵权的规制。

  按照常理,兵部应该只能有调兵之令而不能有统兵之权的。

  结果这玄孙相当于是把全部的军权都交给了这于谦一人手中。

  “家门不幸啊!”

  他停下了追逐朱棣的脚步,接着恨恨骂一句堡宗。

  毕竟是应急战时之举。若不是这败家子把家底赔了出去,怎么会出现没有实战经验的兵部尚书不得不总揽兵权的情况。

  【等到景泰二年的时候,由于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朱祁钰富国强兵的主张,于谦召集兵部、五军都督府、总兵官等人,经过讨论之后提出了京营改革方针,要求彻底实行团营制,并最终得到了景泰的支持。

  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将原本互不干涉的三大营之中的精锐整合成一支综合性的队伍,使得兵将相知,各兵种之间得以配合默契。

  同时,在总结了与瓦剌作战的经验之后,于谦对于整体的作战流程也进行了规划:要求先用火器给予敌人痛击,在打垮对面军阵之后再利用骑兵和步兵组成的各种战阵与敌方交战。总体而言提高了对火器的重视程度。

  此外,就是提高了对日常训练的要求。除了常规的弓马武艺演习以外,还增加了实战性训练,提高了整体官兵的素质。

  整个团营制等到景泰三年的时候又加以完善,规定了各级军官军伴的数目,用以限制私役军士的发生。】

  朱祁钰:感谢后世人送来的抄作业大礼包。

  虽然没有具体到细节,但是景泰君臣又不是那种只能靠别人给喂饭的类型。于是他们抄的心情愉悦,一边跟着罗列大纲,一边顺带着就探讨起几句细节上的事宜来了。

  然后原本美滋滋地速记大纲的景泰就听到天幕话题又转了个弯。

  【哦对,在这里来聊一聊石亨这个人吧。

  在团营制的建立过程中,于谦自然功不可没。但是石亨,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且厌恶唾弃的小人,也确实有所建树。】

  朱祁钰写字的手顿住了,他抬头看着天幕,感觉自己隐约间好像触碰到了一块未来变故的碎片,心中隐隐有所明悟。

  “石亨……”

  武清侯因为不是文臣的缘故,今日没能挤进来这场君臣的小会。可是同样意识到微妙之处的陈循,此刻却万分庆幸他没能到场。

  为什么要骂石亨是个小人?难道只是因为他曾经弃城而逃?

  虽然确实值得人不齿,可是他后来到底戴罪立功。若是仅此一项,应该不至于风评差到如此地步的吧。

  ——也就是说,石亨未来一定还干出了更让后世人痛恨的行径。

  你说巧不巧啊,他们目前已知的,未来会发生的一件大事,叫做上皇复辟。

  而石亨是个带兵的武将。

  【石亨虽然人品不行,而且在朱祁钰重用他之后,堪称毫无忠诚可言,一手主导并参与进了夺门之变当中,在攫取政治权力之后更是肆无忌惮,反过来无底线地打压景泰势力。

  但是抛开政治立场和权力欲望,作为一名武将,石亨还是有才能的,要不然也不能被景泰看重: